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一生难报父母恩的句子
1、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 可怜天下父母心。
3、 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4、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5、回报所有的施予,包括痛苦;感激全部的幸福。
6、帮助,只是举手之劳,而感谢却是永无止境的。
7、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9、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1、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12、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13、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4、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15、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1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释义: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有适当规则,夫妇之间要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秩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8、作为一个父亲,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2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21、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23、我只想要有一双抹泪的手,您却给了我整个温暖的怀抱。我会永远等待下去,直到能亲口说上一句:谢谢!
24、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2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2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7、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28、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9、百年轮回千年等,他世不做陌路人。物事人非性已改,依旧不泯养鱼恩。
30、 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1、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32、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33、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3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
查看更多>>【不违圣教信受奉行】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到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
大家都悲泣得无法自己,纷纷想要发言。
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在座的弟子们各自发愿:我们听佛陀说法之后,每个人都深受感动,因此,从今天开始到未来永远永远的时间,即使每生每世都粉身碎骨,遭受再多的苦难或身心的痛苦,也绝对不违背如来的教法。
凡夫之所以造业,都是因为一念心。佛陀出现在人间,就是要调伏众生的凡夫心,不过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得一善法而拳拳服膺呢?又有几个人听完话后,能感动得彻底改过?改过之后,又有多少人能长久维持当初那一念感动?
我们应该要有得一善法而拳拳服膺的心念,应该学习古修行者誓不违于如来圣教的精神。
有个故事说:有位满腹学问的博士买了一只驴子,付了钱之后,突然想到不妥当:现在我付钱给他,万一有一天我把驴子牵回去之后,他又要来把它带回去,那我岂不是一点保障都没有?因此他向卖驴子的人说:我们应该来立个契约,证明你收钱、我牵驴。卖主听了认为有理,就对他说:好吧!可是我不认识字,就由你写吧!
博士买了一只驴子,竟然写了三大张的内容。卖主不识字,把这些内容拿去请一位商人看,商人看了,发现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我付给你多少钱、你的驴子我牵回去等字句,尽是写些卖主为什么要卖,博士为什么需要买之类的文字。
这个故事就是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这位卖主心想,为什么纸上不写简单些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你付多少钱,买我的一头驴子就可以了。
诸位,不认识字的人三两句话就可以把重点说出来,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满腹经纶的博士,却在三张密密麻麻的内容中,表达不出一句适用的话。
我们若执著在文字相,就如博士买驴啊!谈了一辈子佛法的人,有些人到最后却很惶恐,不知什么是佛法。我们一辈子都跟随着法师学法,但如果在待人接物上没有一句自己可以受用的,如此的文字相又有什么用呢?无法圆融人事,这样的道理就有缺陷,也无法称为圆融的道理。
学佛并不是要钻入经藏,遗世而 查看更多>>
【哺乳养育恩】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日: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孪,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世间一切万物皆靠大地承载:不论山有多高、海有多深,也不管溪河多么宽广,没有一样不是由土地承载。人依大地生活,每个人的脚都直立着地,一切的五谷杂粮也是从地上生长出来人的生命和资粮,都是靠大地而生长。
万物有时需要雨水,有时需要阳光,气候的寒暑必须固定循环,雨露、阳光也必须均衡,才能滋生万物;良好的天候使一切生命发育健全、生长顺利。
这段经文是比喻父母亲的恩德;母亲像大地一样承载我们、滋养我们,而父亲像天一样庇护我们,这种无怨无尤的付出,可以说是恩德配天地。
做母亲的未结婚时,也是人家的女儿,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每天穿戴整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婚后有了孩子之后,就顾不得自己的形态了,尤其是那些孩子接二连三出生的母亲,她们整天为子女忙碌,哪有时间妆扮自己呢?
我曾亲眼看过有位妇女,胸前抱一个,背后背一个,身旁再牵两个,裙子后面又拉了两个,结婚七年生了六个,裙子被孩子拉得快掉下来,也没空闲用手去整理。这绝不是开玩笑,过去当母亲的负担就是这么沉重啊!
前面所说的都是强调母亲生育孩子是多么辛苦,这段经文则说明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父亲疼爱子女的心和母亲是一样的。
记得不久前有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两岁多的小女儿,从台南坐夜车,赶到花莲慈济医院,为的是医治女儿的病。他的女儿患有脑性麻痹症,他为此找遍全省的名医,也从寻找医师到询问宗教。其中有位宗教人士建议他到花莲慈济看看,所以他特地坐夜车赶来。看他那分恳切虔诚的样子,可以体会到父亲和母亲爱子女的那分情完全一样,所以说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孪父母对子女是不会憎恨的,因为子女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没有不能原谅的;即使再生气,他们也不断找理由原谅孩子,甚至不嫌手足孪,俗云子不嫌父母贫,而父母也不嫌子女有缺陷。不论孩子是否残缺不全、是否智能不足,在父母的眼中,儿女总是那么令人疼爱。
记得苏澳有个个案:有对年轻夫妇以做小工维生,生了一个儿子罹患小儿麻痹,做父母的为了要医治孩子的病,典当一切物品、卖尽房子田地,六七年间所付出的医药费非常庞大,对他们而言,可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终于来到慈济医院,这个孩子很乖巧而且上半身很健康,但是他的两只脚却无法正常着地,医院 查看更多>>
【以何因缘礼拜枯骨】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并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带领弟子到处弘法,有些在家众也会随着佛的去处而前往听经。
由于印度地方非常辽阔,从这个村庄到那个聚落,都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所经过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当时佛陀率领弟子一直向南方走。
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印度的风俗习惯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去世,都讲究地理风水,而且要棺木墓穴厚葬。但是印度的习俗,有的是用天葬,不论地位高低,也不分尊卑贵贱,凡是人去世后,甚或一息尚存时,就把他抬到荒郊的冢场,放在露天之下,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或虫食乌吃,直到变成一堆白骨。
当佛陀看到路边这堆白骨时,就很恭敬地五体投地礼拜;这种举动令阿难觉得很不寻常。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现今所居之处,是在欲界中、五趣杂居的地方,亦云凡圣同居土。众生不但居于欲界,而且依欲而生活。
何谓五趣呢?趣就是趣向,有五条道路是众生所造之业的引力去处,哪五条道路呢?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若要往生善趣,就必须行十善业、断十恶业能遵守五常,舍去了这个躯体后,由于十善业的引力,还会再来人间,或上生天堂。如果不守人伦业因,没有慈心爱念,反而在人群中为非作歹,就会为恶业所引,往生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
欲界是非常容易堕落的地方,切莫以为上天堂就可以得到解脱其实升天不如做人,因为在天道中,修行种福的机会很少,都是在享福,一旦福报享尽,还得再堕落。
所以在六道中,做人最有意义,最能发挥生命良能的价值,也才有机会成为一位菩萨。因为人间苦乐参半,有苦难的人生,也有幸福的人生,苦难的人需要有福、有爱的人去帮助,因此,在人间才有种福、修福、行善的机会!
其实修行,不能只修人天福,而要修到超越三界唯有罗汉、菩萨才能脱离三界。菩萨为救度苦难的众生,而倒驾慈航来人间,所以要超越三界就必须修菩萨道。有句话说:菩萨游戏人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因为有苦难的众生,菩萨才会倒驾慈航来到人间。就如观世音菩萨,以慈眼视众生,并用其耳根寻声救苦,随处现形。
比如慈济的救济工作,只要有人发现苦难的众生,就快速地将个案告知本会,而个案当地的委员接到本会通知后,就尽快前去探访;如果需要帮助,大家就 查看更多>>